新闻中心

烫面|语闻·舌尖

  在我的家乡,烫面是一种独特饭食,是一种叫“大脚”的大包子。呈特大号水饺的形状。由于地域性很强,有一些独特的地方,因而值得说一说。

  小时候,我们这儿种植最多的是地瓜,年头到年尾食用最多的也是地瓜食品,一整年中能够吃饱地瓜饭也就很不错了。将鲜地瓜或地瓜干磨成糊糊烙煎饼是最常用的方式,也是最好的一种吃的方法。煮地瓜、用瓜干做的稀饭、蒸窝窝头等吃了后,让风一吹容易劙心,劙心是我们这儿的方言,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胃酸分泌增加造成的一种烧心感觉。再有一种较为奢侈的吃法,那就是蒸烫面了。

  地瓜又叫甘薯、红薯,是16世纪后期由东南亚一带传入我国的。中学时候学习徐光启的《甘薯疏序》,知道万历三十六年,他将地瓜从福建莆田一带引种到了他的家乡上海法华汇,结果非常适应当地土壤天气特征情况,获得高产量。随后,地瓜继续北上,成为中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。为了纪念他,法华汇后改名为徐家汇,在他墓前的石牌坊上,对联写的是“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,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”,对他的评价甚高。

  母亲为了改善一下生活,就想办法给我们蒸烫面。但是地瓜面是粗粮,就没有黏性,很难擀成皮包成大包子形状。

  那时我们住在孟良崮山下的林场里,我记事的时候父亲他们栽的树已确定进入间伐和修枝阶段,砍下来的树枝子堆积在那儿等待晒干作为烧柴。每当有榆树枝被砍下来的时候,母亲总是趁鲜去扒掉一些榆树皮,将外部粗糙的褐色干皮去掉,只留下里面靠近木头的白色部分,将它们用刀截成寸段,放在日光下暴晒。等到彻底干透,再到碾子上碾碎过箩,反复几次后,能得到一堆榆树皮细粉,这是包烫面最主要的添加剂,有了它就有了最根本的基础了。

  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,主要由糖蛋白和多糖组成,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比较强的食物胶,起到类似于谷胶蛋白的作用,故而榆树面实际上就是未经提纯的食用胶。通常的食用胶或增稠剂,往往也是来源于动物、植物或微生物,只是经过了分离纯化,再加上一些听起来很陌生的名字,也就成了好似很洋气的东西。现在讲究养生,讲究健康,许多人害怕乃至反感那些莫名其妙的洋名称。自己获取榆树皮磨成面,因为不知道它的化学名称,也就具有了天然食物的形象。其实它的成分主要是膳食纤维,有助于降低热量和升糖指数,也具有通便作用。那时候还没有这些讲究,我们只知道榆树皮没有毒,是可以完全放心吃的。

  母亲先把地瓜面中加入适量榆树皮粉,掺杂均匀后把沸腾的开水倒入,并不断用擀面轴搅拌着,地瓜面就变得黏稠起来,待稍微凉一会儿后,再拌入干地瓜面不断用手揉搋,形成一个很有弹性的面团。放在那里让它稍微醒一下,就可以再分成小块面团,用擀面轴擀成一个个大包子皮,往里包馅就可以了。本来揉不成团的地瓜面有了黏性和弹性,除了得力于添加榆树皮粉,还有一个用开水烫的过程,这就是我们这儿把这种大包子叫烫面的原因。有的家庭是把榆树皮直接泡在水中,浸出其黏胶,再倒入开水烫过的地瓜面中,然后拌入干地瓜面。由于我们家从不那样做,具体效果如何我不清楚。

  我们家吃烫面大多在秋冬季,这时候榆树皮、地瓜面都是新下来的,而且也很充裕,再就是还有了廉价的馅料。现在想来,母亲大多数都是用一种叫锼子的刨丝器,将嫩南瓜推切成细丝,用刀稍微剁一下,半寸左右即可,不能太细碎。撒上自己用锅熥干用擀面杖擀成的花椒粉,淋上点花生油,加葱、姜末和盐均匀搅拌,烫面馅就制作成了。包成的烫面在高粱莛子缝制的箅子上蒸熟就可以了,这就算是全家人改善了一次生活。我们家从没吃过肉馅的烫面,也没有吃过羊油拌南瓜的烫面,那时的日子就是那样清苦。

  有一户邻居,每年冬至会包一次用羊油拌的南瓜馅烫面。那时候羊肉五角钱一斤,但到集市上去并不舍得割羊肉做陷,而是买点更便宜的白色羊油制作烫面馅。只记得他们家的人,吃过这种烫面后,在渐渐变凉的天气里嘴唇上都会有一层凝固了的白色油脂。孩子们说话不忌讳,在外边还互相嘱咐着:“千万别喝凉水啊,喝了凉水羊油就会在肚子里冻住的。”估计这是家里大人背后嘱咐的,小孩子口无遮拦就人前人后地说了,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情景还让我历历在目。

  现在饭店里又能见到这种黑黑的烫面了,很多人都喜欢要素馅的,我就吃过豆腐蔬菜的,也吃过南瓜馅的,但皮子是在小麦面粉中加入少量地瓜面制作的,已经绝对没了小时候吃过的那种味道。

  母亲去世都已经三十四年了,在这些年里每到秋冬我便想起母亲当年做的那种南瓜馅的烫面来。

Copyright © 2017-2020 开云官网 版权所有  豫ICP备16035002号-2

在线客服

关闭

客户服务热线
18638267171 15890118697
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 客服一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客服二


扫描二维码
扫描二维码